双料冠军!南信大学子拿下

发布时间:2025-05-06 | 来源: | 作者(文):李沛璇 潘赛群 | 责编:张天意 | 访问量:
作者(文) 李沛璇 潘赛群 作者(图)
报告人 责编 张天意
摄影

近日,全国高校第十九届“金法槌杯”模拟法庭大赛在上海落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代表队在决赛中凭借卓越的实力,勇摘“最佳审判组奖”以及“个人最佳风采奖”双料桂冠。这是继2021年荣获第十五届“金法槌杯”模拟法庭大赛“最佳被告组”奖后,南信大学子再次问鼎冠军。

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78所知名高校的118支队伍同场竞技,各参赛队围绕民事案例在初赛中提交精心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晋级队伍在决赛中展开了精彩的庭审辩论。

作为法学教育领域极具分量的国家级赛事之一,“金法槌杯”模拟法庭大赛已走过15年历程,逐渐摸索出一套无底稿、无排练、真案例的实战型模拟法庭组织模式,其严格的评审标准、高度还原真实的庭审模式,使其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实战熔炉”。

高手过招,亮点精彩纷呈

本次赛事中,各参赛队围绕民事案例在初赛中提交精心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决赛采用全真模拟法庭的形式,要求参赛队伍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场完整的庭审过程。

南信大参赛队伍由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潘赛群、梁文倩、丁刘欣和李沛璇四位本科生组成,徐骏教授担任指导老师。

初赛的赛题涉及租赁合同、侵权责任、婚姻遗产继承等多重法律关系,案情复杂,极具挑战性。南信大参赛队伍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备赛中,团队成员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对案情中不同的法律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分配任务,对报告进行反复打磨和完善。最终,团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在全国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一同荣获本科生组一等奖。

面对强手如林的决赛赛场,队员们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自我怀疑,但她们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成长机会,于是迅速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决赛的备赛当中。决赛赛题聚焦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涉及多个主体和复杂的法律关系,且证据零散,需借此推测案情全貌并整理尚未查明的事实。“这个过程就像在做一道‘完形填空题’,需在庭审中从原被告处寻找每个‘空’的答案。”李沛璇介绍道。

团队通过反复讨论、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对案情有了初步把握。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队员们从原告组、被告组和审判组的不同角度深入剖析,精准定位争议焦点。他们结合原被告提交的文书,推测对方在庭审中的可能发言与反应,并据此准备了各种状况的“应急手册”。

在决赛中,双方围绕同一证据发表多轮意见,使该环节面临超时的危险,审判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梁文倩依托模拟训练中积累的经验,有序引导双方完成举证质证环节;潘赛群按照预案分工配合,提醒双方注意发言时长;李沛璇凭借法官指导的庭审驾驭技巧,精准识别对方证据链中的逻辑断点,通过规范庭审程序为案件审理奠定坚实基础;丁刘欣根据拟写的庭审提纲迅速记下双方的关键意见,为之后撰写判决书提供有效素材。

赛场上,南信大队员们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知名高校同场竞技,大家做足了准备,可谓“稳如泰山”。面对原告与被告的唇枪舌剑,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意见,对不符合庭审流程的发言及时而得体地打断,精准把控庭审节奏,最终成功摘得桂冠。结束后,评委老师称赞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同学展现出了不输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气场和实力。”

协同作战,携手冲上云霄

参赛过程中,四个姑娘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携手共进,将“雁阵效应”发挥到最大。决赛前在“上海之巅”,队员们驻足窗前,一起俯瞰黄浦江与东方明珠。“从浦口模拟法庭到上海云端的对决,这份荣誉是我们团队近六十个日夜一起并肩作战所凝聚的结晶。”潘赛群感慨道。

作为领队,潘赛群一直冲在前。分配任务的时候,她总是将难度最大的部分留给自己,“没事,我来做”是她的口头禅。作为团队的“主心骨”,潘赛群从模拟法庭的流程安排到与指导老师的密切沟通,从文献资料的整合分类到后勤事务的细致打点,始终以高效的组织能力确保团队运转有条不紊。

梁文倩有着刨根究底的钻研精神。直到比赛前一刻,她仍然在向老师确认庭审流程的细节:“面对‘证人出庭’的潜在突发状况,应该如何应对?”凭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对法律知识的熟练掌握,她反复推敲每个法律适用细节,全方位考虑各种突发情况预案,为团队庭审表现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在庭审现场,她凭借明察秋毫、析理入微的专业表现获得了一众评委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本科生场“个人最佳风采奖”。

丁刘欣是团队中的“问题猎手”。在浦口法院进行的第一次赛前模拟中,她作为书记员毫不马虎,全程仔细聆听,并在复盘环节提出了涉及案件事实查明的关键问题,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她以思维敏捷、眼光犀利的特质,展现出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多次在实战演练中助力团队掌握庭审主动权。

李沛璇始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备赛,展现出强大的心理韧性。无论是面对复杂的证据质证环节,还是激烈的法庭辩论环节,她都能保持稳定心态,及时调整控场策略,为团队整体表现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全力以赴备赛,司法实践反哺教学

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校内外指导老师精心打造的“四维培育体系”。法管学院徐骏老师联合盈科(南京)律师事务所陈玥老师、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谷艳秋律师组成学术—实务双导师团队,为队员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团队特邀浦口法院徐馨法官开展“全真模拟法庭”特训,让队员们感受真实庭审的氛围与压力。

为了更好地备战比赛,团队在浦口法院进行了赛前模拟,从证据开示到法庭辩论全程复刻真实庭审。在第一次模拟中,面对老师扮演的原被告,担任审判员角色的队员们仍然有些拘谨,尤其是在法庭调查环节,询问问题时底气不足,整个庭审过程略显生硬。

模拟结束后,指导老师们耐心指出了队员们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了针对性的建议。“我们赛前在浦口法院进行实战模拟,徐馨法官对证人询问角度、法条援引时机的点拨,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丁刘欣说。

在校内外老师的联袂指导下,团队开启“魔鬼式训练”模式。队员们每天19:00在食堂见面,如火如荼地讨论、分析赛题。她们穷尽脑力预设各种突发状况,如法庭辩论偏离主题、证据突袭等情况,并针对每一种情况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思维碰撞出火花,照亮了数个漫长的夜晚。

经过充分的准备,在随后的模拟中队员们的表现有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紧张拘谨到后来的从容大气,他们逐渐总结出一套流畅完备的应对机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自信与气场。

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理论与实践并重” 的创新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多层次实践育人体系,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兼具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优秀法治人才。“‘司法实践反哺教学’的模式成效显著,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更实现了从‘法律学习者’到‘职业法律人’的思维跃迁。”徐骏说。

“金法槌杯不是终点

而是践行法治信仰的新起点”

南信大学子正以昂扬姿态

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法律人的青春答卷

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