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院孙德勇教授课题组在海洋浮游植物类群初级生产力遥感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11-10
|
来源:海洋科学学院
|
作者:孙德勇
|
责编:陈岩
|
访问量:次
近日,我校海洋遥感团队孙德勇教授课题组在海洋浮游植物类群初级生产力遥感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Global patterns in primary production of marine phytoplankton taxonomic groups》为题发表于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中科院一区Top)。第一作者为孙德勇教授,合作者包括我校王胜强教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贾永君研究员、2020级硕士研究生杨诗晗、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郎姝燕副研究员、2025级博士研究生叶子绪和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正浩。我校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
海洋浮游植物虽仅占地球生物量的1%,却贡献了约一半的全球初级生产力,是支撑海洋食物网和调节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角色。当前,对海洋浮游植物总初级生产力的估算与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浮游植物是由多个功能各异的分类型群落所构成的复杂集合体,不同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角色不同。因此,仅了解总初级生产力不足以深入解析海洋碳循环与生态系统功能,而针对特定类群的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与长期监测,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本研究旨在了解浮游植物吸收特性对浮游植物类群初级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开发了一种基于光吸收特性的新型遥感技术,通过分解浮游植物总吸收光谱,结合诊断色素分析与高斯分解方法,成功量化了六类主要浮游植物类群在近二十年间的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蓝藻在赤道和中低纬度海域占据主导地位,贡献超过60%的初级生产力;而硅藻和绿藻则主要分布在沿海和中高纬度海域,尤其在春季和夏季活动更为活跃。从全球总量来看,硅藻对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的贡献最大,达38%,其次是蓝藻(23%)和绿藻(22%)。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

图1.六大典型浮游植物类群初级生产力贡献率的全球空间分布格局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