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加提醒,你很难将眼前这位青年人和教授画上等号。在2014年11月份公布的江苏特聘教授名单上,年仅32岁的他名列其中。他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盖鑫磊。
爱玩儿的追风青年
“其实在大学时代,我并不是一个好学生,爱玩儿,学习不够刻苦。”刚一见面,盖鑫磊的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就透着一股爽快劲儿。1999年,17岁的盖鑫磊迈进了北京科技大学的校门,在冶金工程系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刚刚走出高考的桎梏,再加上对外面世界强烈的好奇,一开始,他的大学生活过得十分滋润。除了上课听讲、考试之前突击、体验“考试周”外,他基本都是在打游戏和逛京城。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了大三下学期,意识到不能这样优哉游哉下去的盖鑫磊,开始了考研生涯。
回忆起当年,如今已小有所成的他对爱玩儿有了新的解读,“大学生还是需要引导的,尤其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大一新生。他们很容易放松和懈怠,这需要老师们更加用心指导。”两年后,盖鑫磊提前攻博,并幸运地接到了瑞典皇家工学院的offer,远渡重洋、异域风光又勾起了他爱玩儿的欲望。他说:“在欧洲的日子还是挺惬意的,压力不是很大。除了完成课题研究外,就是和爱人一起出去旅游。”在威尼斯水城畅游,在罗马感受厚重历史,在瑞典诺贝尔颁奖大厅里体味科研的神圣,在芬兰小镇上欣赏梦幻的极昼极夜……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浪漫的足迹。
盖鑫磊的爱玩儿止步于2005年,那一年,他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生命,“父亲是老家的一名教师,他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父亲的去世让我在一夜之间懂得了责任和担当。”2009年6月,未满27周岁的盖鑫磊拿到了两个博士学位:瑞典皇家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和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博士。
两篇学术论文“打天下”
目前,盖鑫磊已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0篇,并获得多项科研奖励。但在众多的研究成果当中,盖鑫磊最为满意的还要数关于“有机氮污染”研究的两篇论文。
论文的成型还要从“艰难的抉择”说起,盖鑫磊在博士后生涯开始前就曾面对过“选择的困惑”。他在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偏理论的热力学模型构建,这些在冶金化工领域中的热力学理论还可应用到气溶胶研究中;另一个是偏实验的电化学方法处理固体废弃物。盖鑫磊在这两个差别较大的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势均力敌”,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就意味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选择博士后研究方向的时候盖鑫磊就深深地体味到了这种困惑。后来,他的爽快性格发挥了作用,“最终选择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入了大气环境领域。”
于是,他开始创造性地将应用于冶金及清洁化工方面的热力学理论,用于大气气溶胶的吸湿增长模拟及相关气候影响的研究。也就在这个时候,有机胺闯入了盖鑫磊的研究视线。“2011年刚做博士后,我开始详细研究大气中含氮污染物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有机胺。当时做了很多调研和思考,试图系统地弄清楚它从哪里来,在空气中怎么变化,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在做了一些基础研究后,总结评估及重新计算了一些重要数据,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了有机胺对雾、霾的影响,有助于寻找最终的解决方案,在很多研究中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盖鑫磊说。他的两篇论文在大气胺类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总结了有机胺的排放源、转化路径、大气浓度、沉降过程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创建了大气有机胺热力学数据库。两篇学术论文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2011年发表至今,已经被他人引用200余次,入选ESI近十年高被引论文,包括世界知名学者在Nature、Science、PNAS等期刊的多次引用。
努力工作的实在人
转益多师在盖鑫磊的求学经历中表现得十分突出。2011年,盖鑫磊开始师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环境毒理系的张琦教授,研究方向从大气气溶胶理论模拟开始转到大气气溶胶的试验检测分析。
也正是因为张琦教授的牵线搭桥,盖鑫磊逐渐关注起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并于2014年6月起受聘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这里的仪器设备是一流的,科研氛围也很浓郁。一回来就能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实验工作,运气真是挺好的。”盖鑫磊所说的一流设备就是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购置的一大批科研仪器。这其中就包括盖鑫磊所需要的黑碳-气溶胶质谱仪,该仪器是Aerodyne公司质谱仪中最为先进的一款,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对大气细粒子浓度、成分和粒径进行同步在线快速分析的仪器。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投入使用的仅一台。
很快,盖鑫磊带着黑碳—气溶胶质谱仪参与了南京青奥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所在团队获得了青奥会环境保障与应急指挥中心的特别感谢。对于参与青奥会服务的经历,盖鑫磊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做做基础工作。”然而对于这种说法,同为空气保障组的教授马嫣却不认同,“观测组的成员分工不同,但各自的工作相互支撑。盖老师在先进仪器的使用方面经验丰富,他通过数据采集,运用实时在线的形式来分析气溶胶的化学成分,这一作用不可替代。”
面对成绩,盖鑫磊很是冷静,“当初决定回国,是因为国家需要大气环境这方面的人才,而且从我们学校的条件看,国内的科研条件一点也不比国外差,自身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今天获得的这份荣誉,要备加珍惜,拿出真本事让别人信服。”
言谈中,盖鑫磊的实在和谦虚自然流露,外形算不上标准的山东大汉,但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于未来,盖鑫磊淡然一笑,“会好好做科研,多拿一些项目,多写几篇论文,多出一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