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学校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气象本科院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学校1978年被列入首批88所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秉承“艰苦朴素 勤奋好学 追求真理 自强不息”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校训,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争早日建成国内外知名的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占地2000余亩。在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建有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在浦口经开区建有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在江北新区、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台区建有大学科技园;在无锡市锡东新城建有滨江学院(现已转设为无锡学院)和南信大无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天长市金牛湖新区建有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学校设有25个专业学院,以及雷丁学院(与英国雷丁大学联合举办)、沃特福德学院(与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培养)等10个高水平教学机构。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97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约29500人、硕博研究生约8400人、留学生(学历生)约1800人,交换生约450人。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任教师2400余人,外聘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26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14人、省部级人才500余人。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55个。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10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生态学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气象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0个本科专业(不含专业方向)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交叉10个学科领域。
学校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入选首批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首批“国优计划”项目。获批计算机科学、数学江苏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有物联网智能终端省级产业学院。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专业获批立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1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分别通过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和英国图书信息专业协会(CILIP)国际认证,5个专业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3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拥有1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设大气科学拔尖班、国科大联培班、社科大联培班、华为实验班、腾讯云实验班、京东实验班、奇安信实验班、海康威视实验班等。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55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4门。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批江苏“十四五”规划教材22部。牵头成立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类)、江苏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等6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获批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有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和5个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学为中心、追求卓越”的质保理念,打造“信大优学”的质量文化,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荣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获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组织高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顺利接受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微电影比赛一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等众多竞赛最高奖项。毕业班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超60%。近三年,研究生省级以上竞赛获奖1352项,其中,国家级获奖616项。2024年,学校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5%以上,升学率(含出国)48.62%。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26万人左右,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自“十四五”以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3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44项,获批省部级项目23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标志性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4项、人文社科类省部级项目289项。获授权专利3789项,获软件著作权1501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其他省部级奖励百余项,多人次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达摩院青橙奖、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等青年人才奖。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学校获批国家级外专项目50项。1名外籍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名外籍专家获得江苏友谊奖。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等国际国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拓展优质办学资源。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船重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华为、腾讯、惠普、京东方等全面深化合作,与国电南自、南京钢铁、亨通光电、北方信息、航天宏图、国睿科技、奇安信、中电互联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建有南京、无锡、南通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深入推进“中国气象谷”建设,谱写学校产教学研融合式发展新篇章。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等15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拥有全国首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英国雷丁大学联合举办的雷丁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主席单位,2024年入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优秀案例名单TOP20,与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沃特福德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两个本硕一体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商务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江苏省政府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学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社会/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6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0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是全球学员覆盖范围最广、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多次获世界气象组织高度评价和嘉奖。与加纳、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建立4所气候学院,为构建全球气候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步履所往景无限,气象日新启征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永恒主题,以服务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导向,聚焦建成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气象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作出更大贡献。
(数据更新至2025年3月)